饮茶,因人品性与追求不同,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将茶当做饮料而大杯、大碗海饮解渴,此为“喝茶”;
二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与茶具,饮用时细细品 啜回味,此为“品茶”;
三是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此为“茶艺”;
四是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养 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此为“茶道”。
清·袁牧云:“品茶应含英明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在吞下时应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品茶,目品其形,鼻品其香,口品其味。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品饮普洱茶的方法: “泡饮”和“煮饮”
“普洱茶”是茶中珍品,采摘要求严格,精工细制,有的品种更是手工制作的工艺精品,其饮用自有许多讲究。
“普洱茶”在众多的茶类中,除了它的品质外,还以其饮法独特、功效奇妙而著称。品饮“普洱茶”,分“泡饮”、“煮饮”两种基本方法。
饮用普洱散茶,多以泡饮方法;泡饮“普洱茶”,以“定点冲泡法”为上。茶具选用白瓷盖碗,水具则用铜壶。
饮用普洱紧茶,则以“煮饮”为佳,并辅之以调料(葱、姜、盐、糖等)。
“普洱茶”在众多的茶类中,除了它的品质外,还以其饮法独特、功效奇妙而著称。品饮“普洱茶”,分“泡饮”、“煮饮”两种基本方法。
饮用普洱散茶,多以泡饮方法;泡饮“普洱茶”,以“定点冲泡法”为上。茶具选用白瓷盖碗,水具则用铜壶。
饮用普洱紧茶,则以“煮饮”为佳,并辅之以调料(葱、姜、盐、糖等)。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普洱茶历史 Pu'er Tea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为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其制法最初是将鲜叶生晒而成,发展成后来的晒青毛茶,成为精制加工的原料。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
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兴。思茅与西双版那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区,而普洱与思茅即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至今,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与其它西方文明的桥梁。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为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其制法最初是将鲜叶生晒而成,发展成后来的晒青毛茶,成为精制加工的原料。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
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兴。思茅与西双版那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区,而普洱与思茅即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至今,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与其它西方文明的桥梁。
普洱茶的来源历史!Pu'er tea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其饮用、栽培、制作都源于中国,其悠久的历史几乎与埃及的金字塔等同。追本溯源,中国乃至世界茶树的始祖,又都源于云贵高原, 其中心地带正是普洱茶区那高耸的群山和深幽的河谷。
“普洱茶”,以集散中心和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其历史产区分布于澜沧江流域,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 一带。“普洱茶”的“根”在普洱,普洱茶文化的“源”在普洱。
据调查资料,思茅地区所属的普洱等7个县有29处野生茶树群落,总面积约7万亩,其中最大的 一株树龄约2600年。
“普洱茶”,以集散中心和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其历史产区分布于澜沧江流域,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 一带。“普洱茶”的“根”在普洱,普洱茶文化的“源”在普洱。
据调查资料,思茅地区所属的普洱等7个县有29处野生茶树群落,总面积约7万亩,其中最大的 一株树龄约2600年。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市场观茶:日本市场乌龙茶需求超过可乐 Oolong PK Cola
近年来,日本消费者崇尚健康饮食,同时对中国茶颇为青睐,作为无糖型健康饮料的代表,乌龙茶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势头日益强劲。由于乌龙茶没有甜味,口味清爽,使用天然原料,不染色,在日本得到各阶层消费者的欢迎。
按照日本农水省《品质表示指针》的定义,乌龙茶饮料是指,把茶树的叶芽用自家酶发酵后作为原料,从中提取或浸出液体后密封在容器中的饮料。 日本市场上乌龙茶饮料的原料茶叶均为从中国进口。自1981年伊藤园和三得利两家公司开始推出罐装型后,乌龙茶饮料开始在日本普及,特别是近10年来销量猛增。1997年日本乌龙茶饮料产量达117.8万千升,已经超过了可乐饮料115.2万千升,在清凉饮料市场上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咖啡类饮料。其中,三得利公司的产品占了45%的市场份额。
据日本有关机构研究,乌龙茶能够减少人体中造成动脉硬化的恶性胆固醇,同时能够增加良性胆固醇,并能激活分解中性脂肪的酶。其突出的健康功效是吸引日本消费者的主要原因。
注意!品饮乌龙茶有三忌: Oolong Tea Precaution
乌龙茶既具有绿茶的醇和甘突,又具有红茶的鲜强浓厚,同时还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
饮茶专家提醒,品饮乌龙茶有三忌:
一是空腹不能饮,否则就会感到饥肠辘辘,甚至会头晕眼花,翻肚欲吐,即俗称的"茶醉";
二是睡前不能饮,否则会使人难以入睡;
三是冷茶不能饮,乌龙茶冷后性寒,对胃不利。
专家特别提醒,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因为乌龙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碱较其他茶多,品饮不当易伤害身体 。
饮茶专家提醒,品饮乌龙茶有三忌:
一是空腹不能饮,否则就会感到饥肠辘辘,甚至会头晕眼花,翻肚欲吐,即俗称的"茶醉";
二是睡前不能饮,否则会使人难以入睡;
三是冷茶不能饮,乌龙茶冷后性寒,对胃不利。
专家特别提醒,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因为乌龙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碱较其他茶多,品饮不当易伤害身体 。
台湾乌龙茶的品评标准: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aiwan Oolong Tea
· 干茶外观:乌龙茶以芽大粗壮,白毫明显,红、黄、绿三色相同,色彩鲜、形状稍短、条索紧结者为上选品(一芽三叶)。条索粗大无白毫、茶叶至深绿带黑者次之。
· 茶香乌龙茶冲泡后: 汤水带天然熟果香、芬芳宜人者为佳。香气稀薄或有其它异气者次之。
· 茶汤汤色:乌龙茶在冲泡后,汤色以明艳,呈现琥珀般的橙黄色者为佳。汤色不鲜艳,呈黑褐色或深金黄色略带红色者次之。
· 茶味汤水入囗: 浓厚,甘润不涩,圆滑醇和,回甘深厚(喉韵好)者为佳。滋味苦涩、回甘现象浅淡者次之。
· 乌龙茶叶底冲泡后之茶渣: 近叶边后半锯齿有红边,叶中心部份呈淡绿(发酵适中),泡后茶叶开展如花朵般完整无缺者为上选品。叶底灰黄或褐色,茶叶揉捻而有受损不全者次之。
· 茶香乌龙茶冲泡后: 汤水带天然熟果香、芬芳宜人者为佳。香气稀薄或有其它异气者次之。
· 茶汤汤色:乌龙茶在冲泡后,汤色以明艳,呈现琥珀般的橙黄色者为佳。汤色不鲜艳,呈黑褐色或深金黄色略带红色者次之。
· 茶味汤水入囗: 浓厚,甘润不涩,圆滑醇和,回甘深厚(喉韵好)者为佳。滋味苦涩、回甘现象浅淡者次之。
· 乌龙茶叶底冲泡后之茶渣: 近叶边后半锯齿有红边,叶中心部份呈淡绿(发酵适中),泡后茶叶开展如花朵般完整无缺者为上选品。叶底灰黄或褐色,茶叶揉捻而有受损不全者次之。
乌龙茶的故事:福建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乌龙茶最早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
传说,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着一位猎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座山上长着一丛丛小树,枝叶墨绿葱茏,便随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篓中遮盖猎物,翻山越岭,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后点火烧水,山风吹过,忽闻得一阵清香,接着收拾猎物时,发现清香来自背篓中的那枝树叶。胡良试着摘下几片叶子,用开水冲泡,喝到嘴里,不仅香醇,而且顿觉口舌生津,烦躁尽消,胡良心想这定是仙树。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叶回家,但用此叶泡水,却变得又苦又涩。胡良想了半天,为什么从同样的树上采来的枝叶,味道不一样呢? 细想过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原先采的枝叶经过大半天晒萎,产生的清香,因此决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找到了采来叶子要经过晾晒、搓擦、炒烘等过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径。
香茶制作成功后,流传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随之广为传诵。照安溪的方言,“胡良”与“乌龙”语音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出产的名茶称作“乌龙茶”,而名扬海内外。
传说,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着一位猎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座山上长着一丛丛小树,枝叶墨绿葱茏,便随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篓中遮盖猎物,翻山越岭,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后点火烧水,山风吹过,忽闻得一阵清香,接着收拾猎物时,发现清香来自背篓中的那枝树叶。胡良试着摘下几片叶子,用开水冲泡,喝到嘴里,不仅香醇,而且顿觉口舌生津,烦躁尽消,胡良心想这定是仙树。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叶回家,但用此叶泡水,却变得又苦又涩。胡良想了半天,为什么从同样的树上采来的枝叶,味道不一样呢? 细想过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原先采的枝叶经过大半天晒萎,产生的清香,因此决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找到了采来叶子要经过晾晒、搓擦、炒烘等过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径。
香茶制作成功后,流传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随之广为传诵。照安溪的方言,“胡良”与“乌龙”语音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出产的名茶称作“乌龙茶”,而名扬海内外。
中国茶道《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 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 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 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 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 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 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中国茶道 “尊人”与 “三才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 "品茶" Chinese Tea Culture
中国人饮茶, 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 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 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 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 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 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 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 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 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 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品茶论道:中国茶道之文化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 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 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 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 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 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 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品茶论道:中国宋代茶词三首
西江月·茶词 (宋·黄庭坚)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行香子·茶词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满庭芳·茶词 (宋·秦观)
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总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行香子·茶词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满庭芳·茶词 (宋·秦观)
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总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
品茶论道:中国茶道的 “天人和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 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 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 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 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品茶论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文人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中国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 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 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 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 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古今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在中国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中国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 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 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古今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佛道+茶道 “禅茶一味” 的思想基础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道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禅茶一味”: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 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 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
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 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禅茶一味”: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 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禅茶一味”: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禅茶一味”: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 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 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茶道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禅茶一味”: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 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 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
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 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禅茶一味”: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 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禅茶一味”: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禅茶一味”: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 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 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品茶论道:中国古今茶联三幅
茶联——招隐寺内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茶联——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茶联——上饶陆羽泉联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品茶论道:中国古今茶诗三首
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代)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和尚(唐代)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陈继儒(明代)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订阅:
博文 (Atom)